幼儿园常用的教育手法介绍

本文Tag标签:幼儿园教育  

  对于幼儿教育,有的人认为幼儿园老师就带孩子们玩玩,很简单,有的人则认为老师要带那么多孩子,实在是太辛苦了。真实的幼儿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呢?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又多半会采用哪些方法呢?教师在常规教育中具体的操作方式,主要来自教师的言语,研究者将其分为指令、行为强化和建构体验三大类。

  (1)指令

  是教师通过显性的口头语言,指挥幼儿立即遵守班级常规。

  直接命令:教师通常带有指使与严厉的语气命令幼儿立刻执行某项常规,

  例如“脚并拢;不要说话,大口大口吃饭”。

  规则要求:教师说明某项活动应该遵守的规则,语气较平和,例如,“吃完饭后先漱口,再用毛巾擦嘴巴”。

  催促:教师督促幼儿迅速完成某些活动,最经常出现的例子是“某某某,快点!’,,还如倒计时“十、九……三、二、一”。

  (2)行为强化

  是指教师实施的以行为主义方式为基础的强化幼儿遵守班级常规的方式。

  表扬奖励:夸奖或物质奖励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例如,“XXX今天真棒,把一碗饭都吃完了”,或给予幼儿大红花、五角星、糖果等奖励。由于两种方式在观察中都较少出现,因此并为一项进行编码。

  诱导:指教师以幼儿喜欢的事物,通常是贴纸来诱使幼儿执行某项常规,但最后并没有给予幼儿贴纸,只是一个手段而己,例如,教师为鼓励幼儿把饭吃完,说“快点吃,吃完了就有大苹果贴纸了,不然大苹果贴纸就没有了”。

  批评:教师对违反班级常规的幼儿进行批评,在情绪上带有生气但程度较弱,可以是匿名批评或语气缓和的直接点名批评,有时会指出所批评的具体行为是什么。例如,“今天有小朋友小眼睛没看,跑得太快,跟别人撞在一起,以后大家小眼睛要注意看”,\\\\\\\"XXX今天吃饭太慢了,等会我要告诉他爸爸妈妈”。

  训斥:教师语气中带有强烈指责,音量大、表情十分生气地对幼儿进行批评,\\\\\\\"XXX,你还在玩,收起来听到了没!要我说几遍啊!”

  话问:教师以带有责备语气的对幼儿发问,意在提醒幼儿的违规行为,最经常出现的例子是“谁还在说话!”、“你在干嘛啊!”。

  威肋、:教师威肋、幼儿不遵守某项规则将会失去某些权利或受到某些惩罚。例如,“你们再吵,等会游戏就没得玩了”、“再不听话,就拖到小班去!”

  暂停:教师对违规的幼儿与集体隔离,坐到老师身旁、罚站都是典型方式。

  剥夺权利:教师对违规的幼儿剥夺他进行某项活动的权利,例如,对弄倒别人玩具的幼儿不让他进行游戏,直到他承认错误。

  (3)建构体验

  是指教师实施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旨在促进幼儿理解规则与自主遵守规则而采取的积极方式。

  示范讲解:教师亲身向幼儿示范常规,常伴随对常规的说明讲解,后让幼儿观察和练习常规。例如,向小班幼儿示范如何在洗手前挽袖子、洗手的步骤、漱口的分解动作等。

  鼓励:以单纯描述孩子做了什么来代替表扬,传达对幼儿的欣赏和尊重,取代称赞的外部强化方式。例如,“你今天自己吃完饭了”、“你和明明一起分享洋娃娃,他很开心”、“嗯,今天大家都是讲卫生的”,而不是直接夸奖“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安抚:通过安抚情绪不好的幼儿,给予他们情感支持,让他们适应班级的生活规则。

  说理:教师将一个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表达清楚,而且要让幼儿理解、能懂得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以及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如幼儿刚进中班学洗手,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洗手的道理,不洗手会生病的后果。

  提问:在向幼儿说明规则时,以疑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的思考,例如,教师在玩滑滑梯前问幼儿,“如果等会玩滑梯的时候,发现滑梯下面有人,能直接滑下来吗?应该怎么办?”

  “我”信息:教师以“我”为主语,对幼儿说明不能接受的行为,并表达和解释感受。例如,“我觉得教室太吵了,我读不下去,为了让大家都听到我,我必须很大声讲话,所以我喉咙都痛了”,幼儿就能理解为何不能说话了;或者表达“老师很不高兴、老师不喜欢你这样做”等情感信息。以“你”开头的话语常带有强烈责备的语气,而“我”信息能更加尊重儿童和引起他们的思考。

  协商讨论:教师让幼儿们一起讨论探索规则的合理性和好处,允许幼儿一起商量规则的制定,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自觉执行规则。例如,教师介绍一项新玩具,让幼儿讨论该怎么玩大家才能玩得开心,幼儿们各抒己见,最后大家讨论出来了一一轻轻地玩,不要掉在地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